首页 >> 魁蓟

中国魔方铺出了人间奇迹远志目

两岸农业网 2023-06-03 17:47:13

“中国魔方”,铺出了人间奇迹

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展览馆门外,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发给宁夏中卫固沙林场成功治沙的嘉奖电报被刻在石碑上,用以鼓励后辈治沙人。1994年6月,时任宁夏中卫固沙林场场长张克智从伊丽莎白手中接过“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证书。他们是当年唯一因治沙成果而入选的单位。  上世纪50年代,宁夏中卫西北两面被腾格里沙漠包围,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城区仅6公里的地方。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规划时,沙坡头是必经之地。经过数代人艰苦探索,人们成功打造出被誉为“中国魔方”的麦草方格固沙法,使腾格里沙漠往后倒退了20公里,也让中国首条沙漠铁路畅行了六十余载。  要治沙先固沙  张克智老人今年74岁了,走进他的公寓,谈话的内容始终绕不开治沙。他从家里拿出数本记录治沙历程的大相册,说起当年故事滔滔不绝。  1955年,包兰铁路铺下第一根钢轨。线路在中卫需要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尤其沙坡头地段属流动性大沙丘区,严重威胁行车安全。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后,曾有国外专家预言:包兰铁路“存活”不了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依据非常简单,包兰铁路迎水桥至甘塘段周围沙丘裸露,植被覆盖率不足3%,干沙层厚达10厘米至30厘米。  这一特殊地段,造就了一支特殊队伍——清沙队。张克智如此描述当年的场景:“清沙队大概有30余人,只要一听到巡线工说有积沙,大家穿上衣服抄起铁锹就走,半夜抢险是常有的事。”  直至1968年,坚守10年的清沙工们改换了工种,清沙队完成使命。因为彼时,人们成功研发出缚住“黄龙”的“绳索”——麦草方格固沙法。  治沙先固沙。起初,固沙林场里也尝试过卵石铺面、沥青拌沙、草席铺面等固沙方式,但一场大风过后,所有的努力都被掩埋殆尽。  麦草方格的出现是个偶然。1957年,林场职工和科研人员共同开始尝试平铺式沙障试验,选用麦草和稻草做材料,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次闲暇之余,林场职工在沙漠中扎了“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等字样,风暴过后,竟意外发现几个字当中,只有方块形的字没有被沙子埋没。受到启示的林场职工开始尝试用麦草扎出圆形、三角形、马蹄形……试验证明,1米见方的麦草方格固沙效果最好。  那时候,张克智和他的同事常常肩扛一大捆高过人头的麦草,走进大漠深处。遇到七八月天,每天凌晨四五时就出发,沙漠深处午时70摄氏度的地表温度,热得烫脚,大家就着沙子吃饼子,一天就耗在那儿。  “方格扎得密了,风沙会将麦草方格埋掉;方格扎得疏了,既起不到阻挡流沙的作用,又经受不住风沙侵袭而容易折断,影响方格寿命。只有1米乘以1米大小的网状方格,丝丝入扣,抗沙效果最好。”张克智告诉记者。  为了削平高大沙丘,大家在沙丘的2/3往下部分,扎上麦草方格;借助风力把顶上1/3部分削掉,再扎上麦草方格固定。  蒸汽机车在行驶过程中很容易点燃草方格;设置高立式树林沙障,也容易被埋。怎么办?张克智和他的同事想了很多办法封沙育草。如今铁路两侧,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以“一带护一带,五带护铁路”的方式,共同构成了“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  此后,铁路周围的“沙”被彻底死死扣住。1992年后,从未侵袭过铁路一次。  如今,以麦草方格为基础的治沙模式,在守护包兰铁路畅通的同时,也阻挡了风沙向城市侵袭。如今的中卫沙坡头,绿色满目、游人如织,很多曾因风沙远离故土的当地人纷纷回乡。张克智的大女儿也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回到了固沙林场。  千挑万选固沙植物  在腾格里沙漠采访调查,记者认识了几种特别的植物,如柠条、花棒、沙柳等。  柠条根系极为发达,主根入土深,株高最高可达2米左右。花棒根长能到8—15米。沙柳是极少数可以生长在盐碱地的植物,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凭借发达的根系,沙柳在地表下最远能够延伸到100多米,一株沙柳就可将周围流动的沙漠牢牢固住。  唐希明现在是中卫治沙林场副场长。他告诉记者,现在生长于麦草方格上的植物,是“千挑万选”而得来的。花棒、柠条、沙柳、沙拐枣……每个树种的选定,都离不开前辈们前往沙漠深处的“探险”。  据张克智回忆,有一年,他背上干粮和水与四五人同行,去沙漠深处选种。他们惊喜地发现前面有一棵新树种,但看起来近在咫尺的树在沙漠里可能有几百米远,往回赶时,天漆黑一片。一向淡定的张克智慌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沙地里转圈圈,只好借助风吹向沙丘的走向一点点摸索……直到夜里10时,他们走出沙漠后才发现,距原来出口已有好几里地。  在中卫固沙林场场史资料中,治沙前辈张宗朗曾9次深入腾格里沙漠考察,历经数次死里逃生,最终带回来了十几种沙生植物的种子和标本,并先后“破译”了花棒、柠条等野生植物的生物“密码”,培育出了用于沙丘造林的大批。  每天在沙漠里行走至少十公里是唐希明的“必修课”。在行走中,他探索出很多治沙方法。一次,走累了的他从沙丘上捡起一根木棍杵着支撑身体。就是受到这么随手一杵的启发,他发明了“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这是一种“干”字形铁质工具,底端呈半圆弧状,将树苗根部放置其中,茎干贴着垂直于地面的工具主干向沙土深处下压,树苗根部就被深植进了距沙土表层约50厘米的地下。  目前,这一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工具已在多个省份使用,累计为国家节省资金超6000万元。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36个圆形的蒸渗仪整齐排列,两边设有轨道,可供移动大棚人工降雨。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水量平衡自动模拟监测系统,可用来研究沙漠里水和植物的科学配比,全面科学指导治沙。  如今,沙坡头的治沙成就显著。在一个3000亩的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途径和区域综合示范区,记者看到这里已经草木丛生。两名护林员介绍说,在这片区域里已经发现了如狐狸、黄羊等稀有野生动物。  “中国魔方” 世界分享  沙坡头区迎水桥镇沙坡头村距离沙坡头景区仅1公里,借助沙坡头5A级旅游资源,该村去年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记者走进沙坡头新村童家园子,黄墙红瓦的农宅,干净整洁的道路,各种果树绿意盎然,一座座小院各有特色。这家农家乐的主人童发仓告诉记者,去年农家乐收入40万元。  这家农家乐共设置了供游客用的16个标准间,房前屋后共种植了十多棵桃树、梨树、苹果树,供游客免费采摘。旅游旺季时,客房全住满,童发仓还要雇人打扫卫生、做饭。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五一黄金周沙坡头旅游刚开了一个头儿,据童发仓估计,下半年会有好转。  “我们这里的村民,大部分人有两份收入,除了经营农家乐,还在景区上班,或者承包景区旅游项目分成。”村民童发东告诉记者。  童发东家世辈在此居住,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羊皮筏子经营,以前是自己运营,现在是景区承包制。1998年,一个羊皮筏子一年能赚5000元左右,到2008年,一个羊皮筏子一年能赚1.9万元。童发东说,现在旅游业像是上了“高速路”,我们一年经营7个月,能拿7万元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在旅游区里,一队队骆驼载着游客行走。这些骆驼是当地农户从外面购买的,每只骆驼购价一万多元,一两年就能回本。  全面经营沙坡头旅游的港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富国介绍说,目前在沙坡头附近经营农家乐的农户腰包都鼓了。一些农户开始投资相对偏远地方的旅游区开发。  “沙坡头旅游资源独特,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于一体,是大漠黄河风光与人类不屈不挠奋斗精神完美融合的产物。”杨富国说。  据统计,目前中卫人已治沙147万亩,腾格里沙漠到宁夏中卫市的距离向后退了20公里。宁夏中卫人的治沙技术也迅速赢得了世界声誉。其中,麦草方格固沙法被海外誉为“中国魔方”,先后有60多个国家的官员、专家前来学习考察。2006年起,中国商务部委托宁夏农林科学院开展针对阿拉伯国家的防沙治沙培训课程,至今共有220多名阿拉伯国家技术人才参加培训。  世界荒漠化治理看中国。如今,中国像中卫沙坡头这样的治沙故事、治沙方案越来越多。它们飞跃大江大河,为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送去了信心和希望。(记者 陆培法)

怎样做银行存款假账

虚拟货币交易的币种有

招商银行信用卡明细怎么查

虚拟货币储备币

严禁虚拟货币挖矿项目

友情链接